咨询热线

400-123-2551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联系我们

400-123-255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KB体育工业园88号
手机:13800056855
传真:+86-123-2551
邮箱:admin@youweb.com
资讯中心>>当前位置: KB体育 > 资讯中心

KB体育学术前沿 “2022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云端顺利召开

时间:2023-03-25    点击数:

  kb体育原标题:学术前沿 “2022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云端顺利召开

  2021年10月30日,“2022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本届青年论坛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和地区高校、企业的16位中国青年学者,共聚云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风景园林”为主题,围绕“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规划”“气候变化下的生态设计”“气候变化下的智慧景观”等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与交流。本届高峰讲坛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截至发稿,累计超过2万人次在线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青年论坛直播,共同参与本届高峰讲坛的学术盛会。

  郑曦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和青年论坛是北京林业大学持续7年举办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国风景园林的传统,交流世界前沿的风景园林科学技术的理念,启迪和鼓舞更多的青年风景园林师探索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与新方法。今年青年论坛的16位中国青年学者将共同探索、思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风景园林途径与方法,探讨碳中和、智慧景观、机器学习、景观基础设施、生态空间等领域前沿议题。青年学者是当代科研、教育的主力军,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论坛,听到各位青年学者开放与多元的学术声音,传递出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的青年思考与智慧。

  青年论坛上半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刘志成主持。

  戴林琳副教授发表了以《面向碳中和的国土空间规划响应》为题的演讲,从规划落实双碳目标所面临的转变与挑战、要求与不足、方法与路径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解读了从城市到全域低碳规划的内涵外延转变,提出在理论体系、责任分工及技术方案方面的挑战。随后,KB体育论述了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区县规划对于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与特殊性,解析了中国区县单元碳源碳汇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进而总结了地方区县规划编制指南中有关双碳目标工作的要求与不足。最后,从数据底盘、空间底线、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指标分解、用途管控6个维度探讨了在区县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双碳目标的方法与路径。

  陆小璇助理教授发表了题为《大湄公河流域的批判性景观规划》的演讲。首先,介绍了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前沿景观经历快速转型的背景下,批判性景观规划教学法的意义;该教学法挑战了以往以解决功能分区为核心的设计课架构,旨在培养能够将全球发展和可持续话语融入景观分析及决策中的景观规划师。随后,以中老铁路的教学实践为例,阐释了该课程如何将世界发展研究学科的批判意识与景观设计学的空间和生态敏锐度相结合,以探索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那些通常不透明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最后,陆小璇助理教授提出风景园林学有能力在建成环境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在批判性发展方法与应用型地理学和人类学之间架起桥梁。

  袁晓辉博士分享了题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能做什么来推动科技创新?》的报告,围绕技术创新对气候变化的价值,总结了关于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梳理了城市空间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探讨城市空间促进科技创新的方式。研究认为城市创新环境的营造不应仅关注顶尖人才的需求,还应提供适应各个阶层的友好环境。创新孵化的本质是提供一种将创造力转变为商业资源的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一个能包容奇思怪想的友好的环境、对少数群体支持的环境、人们失败了不会被嘲笑的环境和尊重商业逻辑的环境。最后,袁晓辉博士强调在气候变化面前,景观和规划方面的创新依赖于多元价值观和包容性,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张洋老师以《数字技术赋能:气候变化下的公园运营与科普实践探索》为题进行演讲,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基于数字技术,从人机交互、智能化管理、科普与运营、自然环境感知4个方面,探讨风景园林专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KB体育并结合实践案例,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碳中和”虚拟积分科普系统的构建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营造面向公众的“碳中和”科普与运营场景,并将“碳中和”科普与公园后期运营相结合,形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闭环关系。最后,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

  张子豪老师以《气候团结:浅谈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价值》为题,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并结合多年的跨学科、泛学科的研究经历,探讨了风景园林专业在气候变化这一大议题里的专业性与专业价值。以“空间化”“融合”“推想”为理念,阐述了风景园林师在与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合作时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最后,通过一个有关智能都市农业的实际项目,张子豪老师具体阐释了设计师如何与计算机科学家们合作,共同回应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危机问题,并以此为机遇,来探索都市农业的革新。

  张诗阳老师以《跨尺度景观廊道的图解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汇报。基于浙江、北京等地开展的调查、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本底结构—空间网络—场所界面”为脉络,阐释了作为风景园林师如何跨越不同尺度去理解景观廊道体系。在“本底结构”层面,以宁绍平原为对象,探析区域尺度上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关系如何影响水网结构的形成和区域景观特征的产生。在“空间网络”层面,探讨了区域尺度绿地生态网络与文化遗产廊道网络的综合构建方法,并提出了3个优化方向。最后,落脚于“场所界面”,依托暑期实践进行叙事性观察的教学探索,引导大家对真实场所界面中的自然与生活的进行思考与解析。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哥本哈根大学景观规划博士,北京海外人才项目青年学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设计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蔡佳秀助理教授以《跨尺度图析作为城乡复杂景观系统设计工具》为题做报告,首先梳理了单尺度、多尺度与跨尺度3种研究视角下的图析方法特点、优势与不足,认为跨尺度视角对于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连贯性城乡复杂景观系统形态认知十分必要;其次,引入荷兰形态学派经典图析方法分层分析与减构制图,探讨各尺度形态要素解读方法,以及逐层递进的形态特征提取方法;最终,搭建在跨尺度研究视角下的图析方法框架,并以珠三角水乡为案例进行应用呈现。通过建构跨尺度图析方法,剖解多尺度空间等级秩序与结构逻辑,提供认知城乡复杂景观系统的新视角与形态转译的新路径,在此方法框架下得到的景观形态原型可为城乡景观更新设计提供资料依据。

  上半场主旨报告分享结束后,刘志成教授主持讨论环节,8位嘉宾分享各自对气候变化及相关问题的观点。

  刘志成:在城乡自然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里,气候变化是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也是一个前沿性的话题,不论是从我们学科层面来说,还是从社会需求层面、国家发展策略层面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在这个话题的前提下,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在技术层面或理念层面,还有哪些可以展开讨论的话题?

  张子豪:目前很多设计师、学者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可以被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应对气候灾害、如何解决海平面的上升,但是这些研究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气候变化的进程是如此的剧烈,这个进程无法被扭转或被暂停的,最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所能选择的道路就只有适应。所以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更多的是在教育方面,运用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去潜移默化地改变公众的思路。

  徐海韵:延续张子豪老师的话题,我也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项目都开始强调向公众赋能以及社区参与。我认为公众参与的环节就是风景园林师在项目设计中,可以向公众传播和交流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环节。

  袁晓辉:我认为景观和规划都在做的事情是以设计工具为载体去营造环境和创造环境,这些过程是其他学科无法轻易完成的。而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所能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为当下做好保障工作,比如当城市陷入热岛效应的危机时,我们能创造出城市中的一片绿洲,为人们带来凉意。至于应对全球整体的气候变化,我认为还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来解决。

  蔡佳秀:我在荷兰留学的时候就体会到荷兰对洪水管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room of the river的概念,给洪水留出了相应的发展和自我缓解的空间,让洪水与城市和谐共处。我在报告中提到了多尺度研究框架,目的是为了能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景观、基础设施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实现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设计思路的转变——先把自然基底理解透彻,再修建基础设施。在这种前提下修建的基础设施,所参照的就不仅是当下的自然状况,而是更多地将未来的变化纳入考虑范围内,当未来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基础设施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诗阳:在场的很多嘉宾都是青年教师,所以我认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能做的最基础的事是思考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方式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设计实践,例如材料的选择、对“美”的认识等。此外,我认为风景园林专业不应羞涩于扮演一个整合、黏合的角色。风景园林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而生活往往是复杂的,仅靠单一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勇于去做跨学科的尝试,对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张洋: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风景园林学科该如何介入到这一领域中,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又能做什么事情?对于这件事,大家都还处于摸索和探究的阶段。但我认为,从设计师角度而言,可以进行气候数据模拟研究、减碳和固碳的措施的探索及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从公众的角度来讲,可以尝试多举办公众参与和科普活动,向公众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

  陆小璇:对于气候变化的问题,目前学界以及行业主要集中的都是技术性的回应,但非技术性的回应却稍有欠缺,我们可以借鉴批判定理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去真正反思气候变化中的价值问题。我认为这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考虑和探讨的。另外,我想谈谈话语权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作为乙方受雇于客户,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妥协于话语权掌握者对于核心问题的理解。因此,设计师如何扮演好“顾问”的角色,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戴林琳:近些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除了就职于乙方单位,还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地方公务员等职业,可以说,我们的毕业生会在不久的将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学科教育应该思考在进行学术研究之余,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与实际的应用相衔接。目前,我国的领导团队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专业知识储备扎实的学者型领导和专家型领导。因此,我认为规划和风景园林行业的从业者们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向“权力”讲述真理、向公众宣传真理。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讲师,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硕士

  罗丹老师以《城市观察-基于机器视觉和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分析》为题,在城市分析中常见经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从居民对城市服务的使用、空间认知、主观感受等较为难以分析的主观维度建立了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3个案例研究进行详细讲解,使用城市图像分析、服务网站及平台的数据挖掘,以及统计分析及可视化等方法,研究空间构成、景观元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最后,罗丹老师提出,这种对城市街道数据的定量分析是现代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网络建设的基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智慧社区分中心主任,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

  刘超老师以《从预测性到解释性:机器学习应用于建成环境研究的若干探索》为题,从机器学习入手,先简要介绍了其概念类型,进而从机器学习应用于建成环境的现状展开,介绍这一人工智能方法在城市与生态环境中的研究趋势:从预测性转向解释性,KB体育从黑箱性转向透明性。随后,结合团队近年来的利用机器学习研究建成环境的若干探索,通过空气污染与建成环境、社会舆情与新冠感染率、城市密度对多元健康风险的影响3个案例,阐释了机器学习的特性与使用过程,并对当前AI中最具创新的方向之一——“可解释性”进行讨论。

  刘京一老师以《造林能增加碳储量吗?广东省多情景碳储量预测与碳中和路径研究》为题发表演讲。首先,介绍了目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的方法。针对现有方法的局限,提出了以神经网络预测未来碳储量变化的方法。研究发现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碳储量与用地数量并非线性相关,增加广东省森林面积也许不能有效增加碳储量。最后,根据碳储量预测结果,结合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数据,探讨了广东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在处于城镇化发展后期的地区,优化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有限,实现碳中和主要依靠减少碳排。

  王博娅老师以《适应力与活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密度建成区绿色空间优化策略》为题发表演讲。首先,表明了城市高密度建成区是气候变化造成影响和产生风险的热点区域,也是社会繁荣和活力的焦点区域,而绿色空间是保证高密度区具有一定空间品质和应对灾害能力的关键。而后,分析了高密度区内绿色空间具有总量调控受限、格局体系不稳、功能趋于同质的特点,提出了应对思路,即在构建适应的生态过程中提高适应力,在完善协同的发挥过程中提升活力。最后,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针对上述问题和思路,提出了调控要素配置、优化结构布局、制定引导策略的具体途径,从而提升高密度区绿色空间的适应力和活力。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曾先后任职于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和日本东京的构造计画研究所(KKE),佛罗里达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郭梓峰老师以《数据驱动下的快速洪涝预测及以降低洪涝灾害为导向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场地设计》为题发表演讲。在对城市洪涝做出准确预测和模拟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业界尚缺乏高效率的洪涝预测和模拟手段,单次洪涝模拟所需的运算时间过长,难以适应设计中的对不同方案的快速试错、比较和修改的流程,导致城市洪涝尚无在设计阶段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数据驱动为方法,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极大提升了城市尺度洪涝预测的运算效率。同现有的物理模拟技术相比,数据驱动模型可在相同空间分辨率下将洪涝预测的运算时间从若干小时降低到若干秒,解决了洪涝预测因为运算效率过低长期无法被用于多目标优化过程中的问题,为相关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王晞月副教授以《基础设施作为风景:传统区域水系统的韧性营造与多元价值探讨》为题发表演讲。首先分析了中国气候变迁和历史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从人地关系矛盾、干预方式、KB体育空间载体3个维度梳理了历史上应对人水关系矛盾的传统策略体系。进而指出基础设施在应对环境问题上,有基于经验主义的视角为当代城市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提出针对传统基础设施营建研究,可采用矛盾—机制—系统—单元—范式的整体框架,进而以传统蓄水系统为例进行详细阐述。最后,王晞月副教授指出,将功能性基础设施充分融入自然环境,让基础设施作为风景的一部分为人与土地的文脉关联提供养分,是设计师为城市问题提供的最诗意的解决方案。

  邢小艺老师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城市树木——关于物候与气候敏感性》为题发表演讲。首先,从树木与气候的互作关系引入,强调城市树木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气候韧性的重要性。随后,邢小艺老师从物候敏感性、气候适应性、城市生境适宜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树木气候敏感性评估体系(CCVAs)的核心内容,对气候变化影响下北京树木物候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武汉园林树木对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敏感性评估等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邢小艺老师指出,关于城市树木气候敏感性的系统性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考虑到不同城市的植被构成及其面临的气候胁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对于提高各城市植被的气候韧性与适应性而言,有针对性地构建气候敏感性评估体系及树种档案十分关键。

  下半场主旨报告分享结束后,姚朋教授主持讨论环节,8位嘉宾分别回应了有关各自演讲主题的问题。

  姚朋:本次讲坛主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风景园林”,请聚焦其中3个议题“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规划”“气候变化下的生态设计”“气候变化下的智慧景观”,谈一谈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具体的途径和策略?

  罗丹:我们常会在具体规划设计中遇到一些疑问,比如使用哪些策略可以达到远期目标,是否有可量化的指标等。针对此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机器学习将远期效果和近期举措进行关联,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绿地覆盖率,同时也可以使人们真正感知到对生活的正向反馈。

  刘超:我会从中观或宏观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在人居环境中,风景园林承担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基于自然解决的方案中就可以体现,另外在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方面,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重要。此为,对于大中城市的更新研究十分重要,学者们可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实证研究。

  刘京一:我认为风景园林在设计阶段的碳汇和碳排体量并不是非常确定,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可以通过设计来提高景观的适应性,比如使用传统营建的手段,或者通过模拟手段来验证传统规划布局方式的抗洪涝灾害能力,这种智慧化的模拟和评估可以帮助进行适应性设计。

  姚朋:上一个问题是从问题导向出发对主题解读,那么下面我们从目标导向出发进行探讨。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两个方面风景园林行业该如何作为?

  王博娅:我从生态文明角度做了一定思考,如今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学科在数据的研究和呈现上已有很大的进步。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我们还是要思考如何形成“高质量”的景观,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绿色空间质量的提升中。

  郭梓峰: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需要高科技辅助,作为学者如何与机器算法共处呢?我认为学者应该是提问题的角色,在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擅长提出问题,从而解决从前不能解决的问题。

  王晞月:“守正创新”的路径呈现在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上。无论气候变化还是城市经济社会的变迁都体现在大环境持续的节律变化中,在这个大的格局中,变化的状态是恒定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能忙于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认识系统发展规律,不能一直屈从于现状进行决策,需要利用大数据等创新的技术方法辅助判断,并在思维上保持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需要从业者以多专业的协同作强大的支撑,既有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判断,KB体育也有价值观的整合输出,在变化中寻找规律,是我们守正创新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

  邢小艺:高质量发展到了一个不仅需要增量,也需要保质的阶段,城市绿地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上,比如固碳释氧、缓解气候变化等生态价值及美学价值。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各种研究工具的构成、动态演变等有充分了解。同时,世界在飞速变化,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问题,风景园林学科要以动态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寻找规律,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

  姚朋教授在闭幕式上做本届高峰讲坛青年论坛的总结。姚朋教授首先对16位青年学者表示感谢,本届讲坛的嘉宾们从多角度阐述了国内外风景园林师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与措施,并分享了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有助于专家学者与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下风景园林的应对策略。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应对策略,对于倡导通过科学手段优化人居环境也有着重要意义。今年正值北京林业大学建校70周年,姚朋教授希望以2022年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讲坛为契机,向各位专家、学者广纳真知灼见,激励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凝聚发展共识,让更多的人关注风景园林研究,并参与其中,共同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设,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地球美好家园。

网站首页 KB体育 资讯中心 园林知识 景观展示 园林规范 优秀案例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2551    传真:+86-123-255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KB体育工业园88号
Copyright © 2012-2023 KB体育 版权所有